医者仁心 厚德济生 ——浙江省医学会名医风采之徐嗣荪教授

守护精神病人的家园

——记著名精神病学专家徐嗣荪教授

专家4.png 

 

一直以来,对于精神疾病,人们总是讳莫如深。家属羞于提及,旁人不能言说。的确,精神疾病不同于躯体疾病,患者当中有一部分人理智失常、行为失控,可能会出现伤害别人和自己的行为。由精神疾病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曾任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副主委的徐嗣荪教授一辈子做了几件事,一是当精神科医生,二是做好精神病鉴定、药物临床验证和协助开展禁毒工作。在他看来,对精神疾病这一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爱,是作为精神科医生最基本的素质和要求。

 

布局构建精神卫生防治网

1955年从安徽医科大学本科毕业的徐嗣荪,1980年作为人才引进,调入由原南京军区浙江建设兵团工业一团卫生队改建的浙江省精神卫生研究所。

徐嗣荪说,虽然名义上是精神卫生研究所,实际上却是一个卫生队技术水平、区医院设备、县团级编制的省级医疗单位,因此要开展精神卫生工作非常困难,一时无法开展精神卫生研究。

上世纪80年代,对精神疾病的定义并没有现在这样精准,人们对这种病人也没有现在这样包容。那时人们认为精神病就是疯子,因为认为他们会对社会造成较大危害,所以往往把精神病院建设在远离人群的地方,医院建设也极其落后。徐嗣荪回忆,绍兴精神病院(现为绍兴七院)设在兰亭附近薛家坝的一个水泥厂旧址,住院精神病人只能在一个破戏台上活动;又如乌镇精神病院(现为桐乡市康慈医院),个别病房的屋顶甚至漏得可以见天。不仅如此,全省不少地市(如温州、丽水、舟山、衢州)都无精神病院,精神病院布局极不合理,全省精神病防治网无法建立。精神病人要家属长途跋涉陪送就医,不仅肉体上遭受痛苦,还要受到病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折磨和经济上的压力。可以说:“一人患病,全家遭殃”。

经省卫生厅任命,徐嗣荪担任浙江省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后,他就琢磨着,要着手布局构建一张覆盖浙江各地市的精神卫生防治网络,要通过健康宣教,让大家了解精神疾病,提高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率,消除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歧视。于是,他雇请录像队将全省精神病院实际状况录了像,并将录像带呈送给厅领导和省政府,引起了省领导重视,得到了改善精神病院建设的专项拨款。接着,他又辗转各地,以自己所在单位远离市区的缺陷和诸多困难向有关地方领导呼吁,终于在交通较为方便的地方新建或迁建了精神病院,条件也大为改善。逐步建立了覆盖全省的精神卫生防治网和专业管理机构(省精神卫生办公室),初步解决了精神病就医难和缺乏专业管理的问题。

徐嗣荪说,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需要全体同道特别是年轻同志共同努力,推动精神科更好地发展。为此,他邀请全国精神病院同行开了好几次会,创建了中国医院管理学会下属的精神病院管理分会和向全国同行交流管理信息的《精神卫生通讯》小报。有了这两个平台,通过一次次讨论,把精神卫生工作要开展的具体事项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汇报,起到了桥梁作用,发挥了参谋效能,使有些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22点”的精神崩溃

作为医者,在精神医学专业领域不断研究探索的同时,徐嗣荪几十年勤于笔耕,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临床经验等普及于众。曾发表论文50多篇和科普文章近百篇,合著、校译专著8部。代表著作有《白痴学者》《康复医学》《睡眠的卫生》《临床老年病学》《药源性疾病(基础与临床)》等。

早在1978年,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徐嗣荪,从大量的临床病例,以及与患者的日常交流中,深深地意识到优质睡眠的重要性,认为睡眠也应该讲究“卫生”。“如果能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睡眠质量多少能得到改善,比如睡眠的连续性和深度,睡醒以后的主观体验,以及睡眠的效率等等。”于是,徐嗣荪与同道合作撰写了一本名为《睡眠的卫生》的科普书籍。一本小小的册子,内容却充实饱满,首次用国外的睡眠实验结果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眼快动相睡眠和非眼快动相睡眠等知识,获得了读者的喜爱,也荣获了中国科协的三等奖和国家卫生部的科普二等奖。

作为引进人才,被分配到浙江省精神卫生研究所后,尽管也面临着众多困阻,但施展抱负的平台变大了,徐嗣荪也有了更多机会接触到国际一流的专家学者和前沿的学术观念、科研成果。

康复医学,现已与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并称为“四大医学”,但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人们对这一国际新兴学科还一无所知。徐嗣荪介绍,1982年4月国际上著名的世界康复基金会主席、美国纽约大学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系主任H.A.RUSK博士受国家卫生部的邀请来华访问,并来访杭州时作了交流讲座。这次讲座,可谓为在场的医学工作者打开了新的视野,很多观点之前闻所未闻。讲座结束后,这位康复专家将一本最新的英文版《康复医学》留作馈赠。随即,浙江省卫生厅的领导组织省级医疗单位16名多学科专家翻译了这本著作。由当时的卫生厅陈过厅长任主译,徐嗣荪则负责精神卫生学科部分的翻译、校审工作。仅仅过了8个月,国内就首次出版了这本约70万字的《康复医学》中文译本。

“可以说,这本书对我国医学界,包括精神医学界在内的多个学科,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徐嗣荪介绍说,从全国范围来讲,人们开始初步认识康复医学,浙江省和全国也相继成立了康复医学会,使康复医学的工作蓬勃发展起来。就以精神医学界而言,就有不少新颖巧妙的观点。比如,其中有一个“22点”的概念,什么是“22点”呢?徐嗣荪查阅了各种文献资料,多方求证,才明白“22点”指的竟然是精神崩溃。原来,这种说法源于一种“21点”的称之为黑杰克的扑克牌游戏玩法。游戏者手中牌的总点数在21点以下,则比大小定输赢,大者赢。但如果超过21点就算输,所以“22点”就是爆牌了,由此引申为精神崩溃。

此外,徐嗣荪主持了石杉碱甲片剂和胶囊以及复方毗拉西坦三药的临床验证并均获准生产,而今谈起,仍颇感自豪。石杉碱甲是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从石杉科石杉属植物蛇足石杉(俗名千层塔)中分离得到的新结构生物碱,它是一种新型的胆碱酯酶抑制剂,对治疗中、老年良性记忆障碍及各型痴呆、记忆认知功能及情绪行为障碍效果显著。他用英文撰写了三篇临床验证结果,投稿给SCI的《中国药理学报》,将其推向国际,并受邀去日本、加拿大和美国交流石杉碱甲,获得了美国人体科学研究会的二等奖。此外,徐嗣荪还被收录入第15版和第18版《世界名人录》。‍

毒品猛如虎 要抓小抓早

新中国一成立,我国就彻底消灭了黄、赌、毒。但随着改革开放,窗户一打开,蚊子苍蝇也难免会进来。

1989年,我国南方首次查获了毒品,由于当时人们禁毒意识薄弱,徐嗣荪意识到了吸毒在国内死灰复燃的严重性。1992年被聘为国家卫生部麻醉品专家委员后,他就亲自带队组织人员到经济较为发达的杭州、宁波、绍兴、义乌和温州五地去宣传毒品的危害性,告诫人们要远离毒品。1995年,省政府专项拨款,指派徐嗣荪带队去温州作吸毒人员专项调研,调研结束后,他在专题报告中提出建议:开展禁毒工作要全民动员、全民参与;禁毒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禁毒工作要抓早抓小。随后,又为浙江省禁毒民警和片警讲授毒品知识和尿检毒品技术。十余年来,培训不下一千人次,他被评为省禁毒委员会先进个人,还被聘为省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特邀顾问。

由于药店敞开销售镇痛药曲马多,出现了该药的滥用问题,1998年,徐嗣荪带队到温州对此作了专门调查,将滥用情况呈报国家卫生部,建议将该药列入精神药品目录加以管制、以防滥用。经过专家研讨,多方商议,卫生部最终将其列入二类精神药品目录,加以管制使用,有效地遏制了国内滥用曲马多的势头。

精神病鉴定工作道阻且长

与当精神科医生相比,从事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工作,似乎又添了几分风险。徐嗣荪说,从事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工作的那些年,无端结下了不少“冤家”,还遭受了各种威胁,有的甚至还找上门来。然而,公平与正义,永远是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执业者的座右铭。

1984年,徐嗣荪当所长后,开始建立司法鉴定研究室,开办精神病司法鉴定培训班,首次被省检察院发文认可精神病司法鉴定资质。1998年至2013年,徐嗣荪受聘为浙江省法医工作委员会司法精神病鉴定专家委员会创始委员,主持了重大疑难案件的专家鉴定百余例,纠正了众多失真鉴定。其中较突出的有:误鉴为精神病而纠正为无精神病的4例,其中被执行死刑的2例、被追究刑事责任的2例;又如:1985年,浙江省某卫校女教师患精神分裂症,校长将她送入精神病院住院治疗,后被误鉴为无精神病,而使校长以非法拘禁罪被捕。徐嗣荪据理力争,通过中央和浙江省的媒体、法学界、精神医学界和中央和省政府领导的干预,最后确定该教师确实患有精神分裂症而使该校长获释。

“精神疾病鉴定,是司法鉴定中很难的一个门类。”徐嗣荪说,这类鉴定同时涉及到精神医学、法学和逻辑学等专业知识和经验,而且还须综合考虑其他各种因素。比如,对于刑事案件中的精神病鉴定,要确定被鉴定人是否患有精神病,患有何种精神病,实施危害行为时的精神状态,精神病与所实施的危害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有无刑事责任能力等。因鉴定事项牵扯面广,涉及因素多,尽管国际和我国都制订了相应的诊断标准,但与其他临床医学相比,精神医学较少生物学的客观指标,在精神疾病鉴定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分歧。

2013年新修改的《民诉法》强调鉴定人出庭作证,并设计了“专家辅助人”的角色来进行平衡,而专家辅助人则可以作为“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对鉴定意见质证,通过控辩程序,使一些专业性问题变得相对易懂,协助审判人员能更深一步认定涉案有关精神病的法律事实,作出公正裁决。

徐嗣荪说,除了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外,也需要执业者博闻强识,不断学习,减少差错。虽然这条路艰难险阻,但只要公平正义不缺席,执业者勤奋踏实,总能克难攻坚。

总体而言,我们浙江省目前的精神卫生事业发展势头是很不错的,像杭州、湖州、绍兴、桐乡等地的精神病院,不论是医疗设施硬件还是科研水平等软实力,在全国来讲,都已经走在同类机构前列,是值得庆贺的。

精神病学科分支越来越细化,研究越来越深入,很多以前我们束手无策的疾病,现在也逐渐有了新的治疗理念、技术和方式。年轻的后辈们要时刻保持求真务实的精神,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上,要以“学”为主,以“究”为主。作为从精神疾病研究较为贫瘠的年代走过来的,曾任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副主委的徐嗣荪殷切地盼望着。‍

(本文供稿:陆桂芳)


上一篇:医者仁心 厚德济生 ——浙江省医学会名医风采之陈端教授

下一篇:医者仁心 厚德济生 ——浙江省医学会名医风采之丁岳梁教授

*姓名:

*手机号码:

*邮箱:

*意见:
验证码: